0898-16762492
banner
最新公告:NOTICE
  • 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。

咨询热线

0898-16762492
地址:鼎点娱乐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鼎点娱乐诚信永远不变…
电话:0898-16762492
传真:海南市海口市龙华区金宇街73号鼎点娱乐大厦30号
邮箱:admin@youweb.com

专业团队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业团队

石窟里的“大思政课”:华农青年解码龙门千年文脉传承

发布时间:2025-09-23 16:49:25 点击量:

  今年5月19日,习在此考察时强调要“保护好、传承好、传播好”文化遗产,为青年学子点亮了文化传承的明灯。近日,华中农业大学赴洛阳党员专项暑期实践团循着习的足迹,走进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。在卢舍那大佛的庄严见证下,实践团成员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大思政课”。这不仅是一个实景课堂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理论知识在千年石刻间焕发出新生,青年学子在历史回响中汲取智慧,践行着习守正创新的文化理念。

 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成员们缓缓穿行于伊阙两岸的石窟长廊。从北魏开凿的艰辛、唐代造像的辉煌,到数字化保护的现代创新,讲解员娓娓道来。仰望卢舍那大佛的庄严微笑,成员们感受着“中原风格”与“大唐风范”的交融。每一尊佛像的凿痕都诉说着匠心的温度,每一幅壁画的线条都承载着信仰的重量。在历史的回响中,青年学子们体悟到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的记忆,更是精神的灯塔。

  在随后的探究式教学环节,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丽老师围绕“非遗文化为何要到实地寻根溯源”引导实践团成员展开深度讨论。针对“为何要多到实地去”,张岑同学率先发言:“实地体验带来更深刻的实体感触,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的局限,让教育更鲜活、更具感染力,实效性更强。”谈及“龙门石窟与华夏文明的关联”,熊浩哲同学补充道:“龙门石窟融汇犍陀罗艺术与中原美学,其千年开凿见证了北魏汉化与盛唐气象,造像风格从秀骨清像到丰腴雍容,本身就是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;卢舍那大佛以“仁爱”融汇佛儒精神,铸就文明基因。”李老师还分享了习保护文物的故事,成员们深刻体悟到“匠心传承”不仅是技艺守护,更是精神文脉的延续。

  最后,团队策划了“简笔十三朝”活动,卢舍那大佛台阶下一跃变身成生动的洛阳文化弘扬驿站,吸引了众多游客小朋友参与。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,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勾勒洛阳文化符号——从雍容的牡丹花到庄严的龙门佛像,一幅幅童趣盎然的画作在欢声笑语中诞生。冯晓晓同学蹲下身,耐心协助一名小女孩绘制盛唐风韵的飞天飘带,她笑着说:“每一笔都是文化的种子,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。”这种以童真视角重构历史的方式让凝固的石刻焕发新生,成为可触摸、可再生的文化生命体。当用蜡笔填满佛像衣褶时,她触碰的不仅是北魏”“褒衣博带”的匠心传承,更是当代青少年与千年文脉的生动对话。

  同时,“洛阳文化有奖知识竞答”如火如荼进行,题目涵盖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典故与诗词歌赋。答对者获赠团队自制文创:印有“洛阳亲友如相问”诗句的书签,绽放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帆布袋。这些精心设计的奖品,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,让游客在互动中深化对传统的认同。

  活动中,成员石添宇和付雷蕾热情采访了一位法国游客。谈及对龙门石窟等文化的感受,对方赞叹道:“洛阳的文化像一幅流动的史诗,让我想起卢浮宫的珍宝!”中外游客共绘的场景,构成了一幅文明交流的微缩画卷。法国游客眼中“流动的史诗”,与孩子们笔下稚拙的佛像奇妙呼应,恰似龙门石窟本身融汇印度犍陀罗艺术与中原写意精神的文化特质。当不同语言的赞叹在伊阙河畔交织,千年石窟成为跨越时空的文明会客厅,而青年学子正是这场对话的桥梁——他们用画笔消弭文化隔阂的行动,暗合着盛唐“兼容并蓄”的气象,也生动诠释着习“让文化遗产活起来”的深刻内涵。

  站在伊阙河畔,实践团成员们回望卢舍那大佛的慈悲微笑,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使命感。每一尊佛像的凝视,都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心灵守望。青年学子当以青春之热忱,让文明的薪火在新时代奔流不息。这场行走的思政课,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,更是一次青春的远征。它让理论知识走出书页,在千年石刻间生根发芽。青年学子用行动回应了习的嘱托:在守正中创新,在传承中发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